去年5月加盟第七届世界军运会执委会团队,被分配到竞赛部。近日,张燕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言:一年时间里,她从一只体育“菜鸟”,变成现在只要谈到军运会,就可以和别人侃侃而谈的竞赛行家,“真的感觉自己就是军运会的一分子。”
接到电话二话没说结束外派学习
35岁的张燕之前就职于江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综合事务。业务突出的她去年2月被学院选派外出学习四个月,没想到,刚刚学了两个月,一个电话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张燕说:“4月底的一天,领导打电话给我说,现在有一个任务要派给你,去军运会执委会报到。”没等领导再说下去,张燕立即答应了。当天,张燕就办理了结业,坐晚班飞机,赶回武汉。
张燕坦言,她对体育完全是“门外汉”。她和所有新征调的同事一起,经过了一周的短暂培训,就被安排到各个岗位。“我以为我肯定会分到与高校相关的岗位,负责志愿者啊、搞活动之类。谁知道竟被分到了竞赛部。”
张燕不知道的是,更大的挑战接踵而来。她第一次参加竞赛部的内部会议,领导就把军运会竞赛工作总体方案起草工作交给她和另一位同事。“为不辜负这份信任,我在一周内整理学习了国内迄今为止所承办的各类大型国际性综合赛事的相关资料。在前辈的帮助下,经过两周的反复推敲,我们完成了竞赛工作总体方案的初稿。”
责任重大“要求我零失误、无差错”
张燕回忆,那时我们部门人手不够用,一人当多个人在用。仅她一人,就身兼竞赛规划工作人员、党支部宣传员、部门信息联络员等6个职务。
重压下,张燕明白了竞赛工作的责任重大:“这要求我零失误、无差错。我已经记不清写了多少份汇报,修改了多少次文本,报送了多少次材料,沟通了多少信息。”
干这么多事,累不累?张燕坦言:“有一些,但军运会是武汉这些年来最重要的国际赛事,这是一份荣誉,一定要办好,再苦再累也值得。”
张燕去年年底被军运会执委会评为履职尽责、拼搏赶超突出个人,她在总结大会豪迈地说道:“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熟悉张燕的同事笑称,只要听到走廊上高跟鞋急促的小碎步声,就知道是张燕又急匆匆地来送材料了。
不到一年,张燕经历了从看热闹变成了看门道。如今,无论是在家里还是朋友聚会,张燕总是不由自主地向别人讲述参与军运会的荣誉感。“我喜欢这样的氛围,2018年,我和竞赛部的同事将继续在路上,以‘奥运标准、军人作风、工匠精神’,全力做好军运会竞赛筹备工作,以取得‘竞赛组织一流、竞赛成绩一流’的目标,行之所行,不问西东。”
转自长江日报记者李勇